张玉峰查看猕猴桃长势
悬崖峭壁间蜂箱星罗棋布,果园中蜜蜂穿梭授粉。昨日,在宜阳县山区,一种融合生态与效益双丰收的“林下养蜂、果上增收”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果蜂共享”,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甜蜜”动能。
熊耳山脚下的张坞镇白雁河村,有蜂农张玉峰的百余亩猕猴桃园。眼下,猕猴桃还未成熟,但枝头已缀满青涩的果实,垂挂于藤蔓之间。
距猕猴桃园约一公里,是张玉峰的标准化蜂业基地,500个蜂箱整齐排列。目光转向不远处的花果山峭壁,散落其间的野生蜂箱与山岩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一地双收”的是,那些直接安放在猕猴桃园周边的蜂箱——蜜蜂振翅可达,在守护果园的同时酿造着“甜蜜”。
据张玉峰介绍,2015年,他见周边土地闲置,便尝试种植猕猴桃。然而,猕猴桃雌雄异株的特性使得人工授粉成本居高不下。他灵机一动,利用自有蜂群尝试蜜蜂授粉,成功破解了难题。“蜜蜂授粉产出的果子,不仅个头大、果形正,产量也更高。”他说。
邻近桃园的果农胡继乐同样尝到了甜头。“我的桃园全靠蜜蜂授粉,桃花盛开时我们坚决不打药,既保护了蜜蜂又保证了均匀授粉,关键是省下了一大笔人工开支。”胡继乐说。
这一模式的推广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24年5月,宜阳县蜂业协会农民田间学校在张玉峰的蜂业基地揭牌。一年多来,学校联合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等机构,举办了多场专业技术培训。
今年7月6日,一场“果蜂共享”生态农业项目培训吸引了全县40多名蜜蜂养殖大户参加,河南科技大学董钧锋教授就“果蜂共享”绿色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董钧锋说,猕猴桃雌雄异株,花粉粒大而黏重,自然风力授粉效率极低。蜜蜂授粉则更均匀,花粉活力更强,能显著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吸引蜜蜂采集无蜜腺的猕猴桃花。“我们的方法是训练蜜蜂,采用猕猴桃花瓣混合糖水饲喂蜜蜂,让蜂群产生对猕猴桃花的采集偏好。”他说。
他还表示,花期严禁使用农药是保障蜜蜂安全和果品质量的关键。此外,精确控制蜂箱密度、朝向,清除周边竞争性蜜源植物,也是确保高效授粉的技术要点。
“果蜂共享”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一地双收”的经济账。张玉峰算了算,经过蜜蜂授粉的猕猴桃产量比人工授粉的提高了30%以上,加上蜂蜜等产品,一块地有了两份收入。
这一模式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附近的乡亲们看到效益好,纷纷跟着种起了猕猴桃。”张玉峰说,这里本就蜜源丰富,随着种植规模扩大,这种生态友好、效益显著、可复制性强的农业发展新路径,正在宜阳山区加速铺开。
“蜜蜂作为自然界最高效的授粉者,承担了人类食物生产中80%的虫媒授粉任务,其带来的农业增产效益远超蜂蜜产品本身价值,生态意义更是不可估量。”董钧锋说。
晨曦微露,成群的蜜蜂从星罗棋布的蜂箱中涌出,欢快地穿梭于宜阳山区的果园花海,酿造着生态与致富的“双重甜蜜”。(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周欣然 通讯员 穆造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