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真自治县三桥镇接龙村西行一公里,便是一条由北往南的小溪,小溪上横跨着一座石板桥,这便是独具匠心的杨家桥。整座桥由三块大青石组成,每块长3米、厚50厘米,最宽的一块青石达1米,被用作桥面,桥面离小溪常态水面约6米;另外两块青石宽70厘米,被用作桥栏,分别位于桥面两旁并高出桥面约50厘米,由于两侧护栏本身也是独立的石梁结构。因此,人们把这种建造形式称为“三桥合一”。
前几年,当地群众为了拓宽桥面,便用钢筋水泥把两个桥栏连接在一起,杨家桥“三桥合一”的建成形式便不复存在,但曾经用作桥面的那块大青石仍然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被毁坏。
此桥位于川黔古道上,是昔日道真、正安两地入渝(进入重庆)的主要通道。据当地群众讲述,桥面经长期行人行走,已被磨得光滑透亮。
杨家桥桥址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桥东桥西各有一块巨大的青石钻出泥土,隔溪相望,形成两个天然的桥墩,人们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就在上面建成了杨家桥。东面桥头两旁边,各有两块重约10吨的天然巨石重合着,且朝桥一方各有一个1米高的石缝,石缝里各有一块小石头镶其间,像是两头嘴里含着宝珠的大狮子,当地群众称之为“卧地狮”,一直守护着杨家桥。
也许人们要问,杨家桥究竟是什么时候修建的?道真的人们有一个传统,每建成一座桥后,都要在桥头栽种一棵四季常青的树,以便过往行人休息乘凉。当年杨家桥建成后,人们在桥东头左手边的“卧地狮”旁栽了一棵柏树,目前这棵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树干比农村煮猪草的大锅还要大,树高约30米,枝叶覆盖着周围30平方米的地方。此树被当地群众奉为树王,在树干离地1米的地方掏了一个洞,洞内供着一尊木雕菩萨。由于年代太久,洞口已基本长满,但里面的菩萨依稀可见。据林业部门专业人士勘察,此树树龄已超过一千年。
据传,明末清初,正安州府衙的一个差役路经此地,看到这棵见所未见的大树,想测量一下树干究竟有多粗,便用随身携带的铁链围捆。之后过桥,刚走到桥中间,突然感觉天旋地转,晕倒在桥上。行人看到后,急忙把他抬到树下,一个多小时后才醒来。差役晕倒期间,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对他说:“我又没有犯王法,你为什么用铁链捆我,我要你赔礼道歉。”当晚,正安州知州也做了类似的梦。差役回到州府,知州问明情况后拍案而起,说:“此树是树王,怎敢随便围捆。”于是杀猪宰羊,亲自带着差役赶往此地,向柏树赔礼谢罪。此树没有被人为毁坏、存活至今,这个传说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桥树相伴,甘居深山。桥如父亲,用坚实的臂膀,托起一代代山里人走向世界;树似母亲,以繁茂的绿荫,为一代代山里人撑起心灵的港湾。
来源:仡佬道真
编辑:王芮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