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丨张焱飞:让更多中国船舶驶出绿色航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7:32:00    

【劳动创造幸福】

原标题:张焱飞将奋斗写进每一次实验、每一行代码、每一项标准(引题)

让更多中国船舶驶出绿色航迹(主题)

本报记者 裴龙翔

从空中俯瞰,繁忙的港口里巨轮如织,每艘都负载巨万,航线遍及全球。但这些钢铁“巨无霸”的每一次转向、每一节航速,都依赖澎湃的动力输出。

我国作为海运大国和深远海航运大国,如何通过积极培育海运新质生产力,加快由传统航运向科技航运转型,全面塑造海运发展的新优势?作为从业人员,90后张焱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航运技术研发与应用事业部工作6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专注于应对国际航运减排法规的挑战,以智能化技术为手段,以提升船队能效为目标,深入开展航运减排背景下的船舶能效提升研究。

船行万里,初心如炬。张焱飞累计负责和参与国家级及中远海运集团级科研课题7项,坚持将自己的青春和奋斗写进每一次实验、每一行代码、每一项标准。

为全球航运减排贡献“中国方案”

2019年入职公司的张焱飞,把“让每一艘船更节能”写进职业信条,他与一支专业化团队化身国际航运法规“翻译官”——从全球性国际海事组织法规到地区性的欧盟法规,再到酝酿中更加严厉的航运减排要求,他们第一时间拆解条文、建立精准的解读方法,把晦涩的法规转化为船岸两端可执行的“节能作战图”。

面对各船不尽相同的需求,节能作战还需智慧的助力才能如虎添翼。张焱飞和团队深入研究中远海运集团主要航运公司的实际业务场景,经过多次船端和岸端的调研,提出了一套集“排放监测、数据分析、未来预测以及辅助优化”为一体的绿色低碳法规运营支撑模式,并构建了“一船一方案”的精细化支撑架构。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在260余艘船上落地应用。

2024年,在该模式的支撑下,中远海运集运公司所有船队均满足减排法规要求,运营指标跃居全球第一方阵。张焱飞将中国实践经验凝练成国际标准——作为主要作者发布并参与航运节能减排的国际标准,为全球航运减排贡献“中国方案”。

把船舶变成“会思考的节能专家”

精细化支撑仅是第一步,当国际海事组织碳强度指标、欧盟减碳体系层层加压,“如何让一艘船学会自己省油”又成船队的关键命题。

重重压力下,张焱飞和团队对船舶精细化管理的未来趋势愈发清晰:必须依靠先进智能技术,让钢铁巨轮具备“感知—思考—决策”的核心能力。

自2019年起,张焱飞把用算法提升船舶节能的答案写进百艘巨轮:船端,深度参与的智能能效系统已在近百艘船稳定运行;岸端,主持构建的“实时监测—能效分析—航速预测—优化管控”精细化能效运营支撑体系同步接入百余艘船,织就全球规模最大的船岸一体能效提升网络。

船运要面对台风突袭、船期变化等复杂场景,张焱飞带队走访十余艘船舶、访谈百余名船员,将“人脑经验”凝练成算法语言,推出航速优化辅助决策模型。在招商集团4艘远洋船上验证,单航段平均节能5%。为了让更多船舶“共享大脑”,他把算法封装成可复制、可快速部署的软件模块,实现智能节能能力的规模化复制。

科研之外,张焱飞将船岸累积的智能船舶能效数据管理经验固化为标准:带领团队推动《智能船舶数据分类分级与标识》两项国标立项,执笔《智能船舶岸基数据管理要求》等两项行标,以先行者的姿态填补智能船舶数据治理空白,使团队标准成为智能船舶发展的“通用语”。

把“中国智慧”刻进深蓝航线

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海运发展更加注重软实力提升,在配套服务、规则制定、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6年科研跋涉,也让张焱飞愈发成熟和笃定:绿色不是负担,是航运换道超车的风口;智能不是噱头,是为每一艘船、每一吨碳写下“最优解”的方程式。

基于相关研究和工作经验,张焱飞作为主要作者发布《船舶与海洋技术拆船管理造船和船舶营运过程中有害物质信息管理》,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分委会(ISO/TC8/SC2)专家组成员,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作为全国“青马工程”国企班的一员,他在这里遇见一群把理想熔进岗位的青年工匠。当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孪生重塑航运版图,全球最大船厂群与最完整港口链托举起中国底气,张焱飞坚信,新时代青年工人必将在技术标准赛道上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未来,张焱飞将继续用实践、代码与标准,把“中国智慧”刻进深蓝航线,让海洋因这一代人更清澈、更高效、更可持续。

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