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贝贝 杨琛
初春的晨雾笼罩着汨罗江畔,办公室里一阵扑鼻的姜盐香。我望着这套再熟悉不过的茶具,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何不让这些四年级的孩子,用他们稚嫩的英语,讲述属于湘楚大地的非遗故事。
姜盐芝麻豆子茶,这项被列入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统技艺,承载着洞庭湖区特有的饮食智慧。正宗的制作需选用本地老姜,配以粗盐细细研磨,佐以柴火慢焙的黄豆与芝麻。如今,这快节奏的生活让这门传统技艺渐渐失传,一杯茶需要这么多繁琐的工序,已经劝退了很多在外打拼想喝茶的年轻人。我想,与其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英语单词,不如让他们亲手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化密码,把这份汨罗江畔的文化技艺传承下去。
梦辰的第一次尝试让我印象深刻。她端来的茶泡在一个又长又深的保温杯里,许是加水过多味道略显寡淡,豆子沉在碗底尚未完全泡开,就像这项非遗技艺在当代的处境——虽在继续,却已渐失本味。然而她学习用英语介绍时那份认真,却深深地打动了我,“First...put …ginger...”她结结巴巴地说着,额头上还沾着几粒芝麻。
随着课程的深入,这项融合教学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不仅掌握了“mix”“taste”等实用词汇,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用英语讲述茶道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拍摄的实践视频中,他们完整记录了从选料(选用洞庭湖区特有的老姜)到冲泡(最后一步:顺时针注水三圈,象征天地人和)的全过程。
这次教学实践给了我四点深刻启示:
其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性,恰能弥补语言学习的枯燥;
其二,实践中的文化体验,往往比课本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其三,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会在创造性输出中自然流露。
其四,这份基因密码的传承不就应该靠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吗?
如今,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马上就要在岳阳召开,而学生们的茶文化英语实践作品,也被汨罗融媒体采纳。端午节我或许会借助汨罗文旅和志愿者们的帮助,将“楚风庙会”这项写在论文里的妙计,设在龙舟赛的现场。
茶凉了可以再续,而文化的香火,需要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愈久弥醇。望着教室里那些跃跃欲试的小小身影,我仿佛看到了一粒粒文化的种子,正在春天的土壤里悄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