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洪水如猛兽般撕开三都县都江镇的宁静。滔天浊浪裹挟着泥沙,将沿线的电力设施逐一撕碎,千家万户的灯火在暴雨中渐次熄灭。我们一行35人首批抵达了三都,当我踩着泥泞踏入灾区时,脚下的积水还泛着浑浊的浪花——这里需要的不仅是抢修工具,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自然的较量。
以身份为盾,以行动为灯
"用最短时间复电,尽最大可能降损,为党分忧,为政府分忧,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出发前,网公司的抢险救灾要求在耳边反复回响。25日清晨,当我们乘车向都江镇挺进时,沿途的景象让人揪心:道路被泥石流截断,新增的山体垮塌阻断去路,可车窗外那抹跃动的明黄色格外醒目——电力抢修队的长龙正顶着飞石、蹚着积水向前挪动。
"我们一直是被帮扶对象,这次我们是第一批大规模进入灾区帮扶的队伍!"队友老肖摇下车窗,雨水顺着窗檐砸在安全帽上,声音里带着些许不甘与自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电力人的责任从来不是简单的"修线路"。当灾区的老人抱着药瓶站在漏雨的屋檐下,当孩童举着蜡烛在漏风的墙角写作业,我们肩上的工具包里,装的是万家灯火的温度,是群众心里最踏实的"救命稻草"。
渡过去!劈波斩浪也要点亮希望
10kV响镇线的抢修现场,是这场战役的第一个"硬骨头"。湍急的都柳江横亘眼前,倒立的杆断股的线像被扯断的琴弦,对岸的情况不明,人和机具都过不去。
"坐扁舟,干部带头党员先上!"大家默契的做着准备工作,老杨和我卷起裤腿跳上木船,船桨在激流中划出深深的弧。我攥紧安全绳,看着浪头一次次扑上船舷,咸涩的水花灌进衣领。逆流而上的扁舟上,老杨抑制着紧张的心情,透着坚定与无畏的喊着"稳住!就快到了"。当第一双脚踩上对岸的淤泥时,对讲机里炸开一片欢呼:"成了!"
27日下午,响镇线全线复电。可28日的二次洪峰,让刚喘口气的我们再次绷紧神经——刚修好的线路又因洪水冲击出现故障,虽然没有倒杆断线,但出现的问题甚至比上次更为棘手。勘察现场时,大家蹲在被冲垮的河道旁叹气:"这洪水比猛兽还狠,要想办法彻底解决问题。"话音未落,大家又抄起图纸:"改道、加杆、提高弧垂!六渡都柳江,咱们用无人机立杆,转运机具物资!"
彼时,我们的"空中战队"成为了都柳江上最热闹场景。无人机在前方指挥部的协调指挥下轰鸣着吊装电杆转运物资,队员们顶着烈日用冲锋舟渡河在泥沙里拉线,汗水浸湿了衣衫裤腿裹夹着泥浆,却没人喊停。30日凌晨1点40分,对讲机里的"复电成功"四个字,比任何奖章都耀眼。
在废墟上种灯,于绝境里寻光
30日中午,都江前指的命令传来:"10kV都羊线故障未排,速去支援!"队员们虽显疲态,却没有人停下脚步。我们踩着破碎的淤泥路,扛着设备在废墟间穿行,路过二次垮塌的边坡时,大家相互提醒鼓励着:"快速通过,今天务必完成最后的送电任务。"
晚上9点20分,随着调度的全线复电指令发出,都羊线的最后一盏路灯在暮色中亮起。那束光穿透雨幕,照亮了村寨的积水,照亮了墙根躲雨的小猫,也照亮了大娘站在门口抹眼泪的脸。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我们抢修的不只是线路,是老人床头的药,是孩子书桌的灯,是餐馆灶上的火,是所有在黑暗中等待温暖的希望。
平凡铸就伟大,灯火映照初心
离开都江那天,我在朋友圈写下:"上天(无人机巡线立杆)、遁地(挖坑打洞)、渡水(扁舟运械运人)、清障(砍树除险)、开路(抢通通道)——这是我们的战场;抢白天、战黑夜、六跨都柳江、二次展放线、彻底消隐患、保电网安全——这是我们的勋章。"
洪水退去了,可那些画面依然清晰:暴雨中啃食面包的午餐,泥地里互相搀扶的背影,复电时大娘朴实的笑容,孩子们追着抢修车喊的"叔叔再见"。所谓"人民电业为人民",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暴雨中那抹永不熄灭的黄色,是废墟上那盏越点越亮的灯火,是所有南网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永不坍塌的"光明长城"。
洪水可以摧毁家园,但摧毁不了南网人点亮万家灯火的信念;洪峰可以淹没道路,但淹没不了平凡人心中那份"守一方光明"的担当。——只要灯还亮着,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感恩同行,铭记初心
此次抗洪抢修中,瓮安抢修组创新采用无人机吊装电杆、配合展放导线、调运物资及渡船牵引绳展放等新技术,既是一次实战练兵,更是一次技术突破。感恩同行,铭记初心。感谢上级党组织一线指导与暖心慰问,为我们注入强大信心;感谢局党委的信任支持,赋予我们这次淬炼成长的宝贵机遇;感谢战友们的并肩奋战,共同点亮云海古镇万家灯火,续写南网与水墨都江的深情篇章。
这场胜利属于每一位逆光而行的电力人!
讲述人 陈耿星
编辑 毕文君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