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荆山
在阅读的旅程中,常常会踏上一些文友创作的回忆类文学作品的列车,可这趟列车却有时让人有些“晕头转向”。刚随着作者的笔触开启一段未知的行程,没行几步,就毫无防备地被作者强行拉扯到回忆的路口,待好不容易在往事中穿梭一番,结尾处又被硬生生地拽回现实。这般突兀的转折,就像列车突然拐了个生硬的直角,令人猝不及防,阅读兴致也难免大打折扣。
当下,老年作者热衷于回忆往昔,然而在创作中,少数作品中这种突兀的转折屡见不鲜。有的文章开篇还在描述今日清晨洒在窗前的阳光,紧接着下一段却瞬间穿越回几十年前的校园操场,中间毫无过渡与铺垫,恰似电影画面的突然切换,让读者的思维来不及跟上节奏。还有的在回忆与老友的相聚时,前一刻还在感慨当下生活的平淡,随后就毫无预兆地开启童年时与老友相识的画面,从现实到回忆的转变生硬至极。更有甚者,在回忆的末尾,只是简单地写上一句“如今想起,恍如隔世,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了”便草草结束回忆,将读者从沉浸的过往中粗暴地拉回,让人感觉仿佛从美梦中被突然叫醒,只留下满心的茫然。
这种硬拐弯的写作方式,极大地破坏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宛如行走在原本平坦的道路上,却突然遇到深沟,只得停下脚步重新寻找路径。虽然中间的回忆内容精彩纷呈,但是开头和结尾的突兀转折,使得文章的整体性被破坏,读者在这一次次的“颠簸”中,逐渐迷失了对文章的兴趣,难以深入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也削弱了文章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读者,我想给老年作者们提几条建议。其一,在从现实转入回忆时,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作为过渡。比如,在描述当下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相册,相册中一张老照片上的场景,自然而然地将思绪引入曾经拍摄这张照片的难忘时刻,这样的过渡顺理成章,让读者能随着作者的引导,平滑地进入回忆的轨道。其二,在回忆即将结束时,提前做好铺垫。例如,在回忆一段旅行的结尾处,可以这样写道:“随着旅程的结束,那些美好的画面也渐渐定格在记忆深处,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每当想起,心中仍有温暖,而此刻,窗外的鸟鸣声又将我拉回了当下这个宁静的午后。”通过这样的语句,读者的思维能够逐步从回忆中抽离,平缓地回到现实,不会感到突兀。其三,注重情感的连贯性。无论是回忆还是现实的描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情感展开,让读者在情感的脉络中感受到文章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顺畅地跟随作者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梭。
回忆的列车本应载着读者在时光的轨道上悠然前行,领略不同风景的美好与韵味。只要作者在创作中精心设计过渡,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让回忆与现实的转换自然流畅,这趟列车必将驶向读者心灵深处,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记,让回忆类文章真正成为读者心灵的慰藉与滋养,而非令人困惑和疲惫的艰难旅程。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仅供老友们参考。
壹点号人文写作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