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托举希望,希望成就未来。希望工程自1989年实施以来,始终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让广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未来,如何把这项为党播种希望、呵护希望、培育希望、赓续希望的事业办得更好?
图为2024年8月24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长山村“希望港湾”的孩子们和“童伴妈妈”开展“港湾陪伴 快乐童年”主题活动。 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图
一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寄望和重要指示精神贯穿希望工程事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要结合红领巾小课堂、少先队日等活动,把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深情厚爱讲鲜活,把总书记和希望工程的故事讲生动,引导青少年把对领袖的拥护爱戴扎根心中。树牢为党育人价值导向,坚持寓思想政治引领于困难帮扶之中,积极融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希望工程思政课,丰富成就展示、文化体验、致敬英模等校内外实践育人模式,让受助青少年切身感受关怀和温暖,引导他们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二是持续瞄准基础需求,帮助解决重点群体迫切问题,打造温暖务实的民心工程。要扎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和低收入家庭、易返贫致贫户青少年等关心关爱工作,在帮助解决物质困难的同时,围绕身心健康、成长陪伴、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等精准设计项目,提供更有温度、更可持续、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不断优化公益供给,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课程配套、场所建设、师资培训、网络教学等项目,促进缓解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帮助更多孩子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是增强资源整合力,坚持组织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动员机制,打造运行高效的优质工程。要用好共青团、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网络和工作平台优势,既广泛动员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踊跃行动,又有效动员广大青少年献爱心、受教育。提升数字支撑力,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推进“智慧希望工程”建设,开展运行方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公众参与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促进公益资源精准配置。扩大品牌影响力,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青少年成长新变化、经济社会新特点,把握主体多元化、技术智能化、渠道社交化、受众个性化的传播态势,加强品牌阐释,生动讲好故事,让以“大眼睛”为传统标志的希望工程品牌,绽放出更加自信、阳光的绚丽光彩。
四是恪守最高标准,坚守公信力这一生命线,打造社会信赖的诚信工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希望工程这块“金字招牌”,树立道德高线,坚守法律底线,不踩纪律红线,切实维护品牌声誉和公益口碑。锤炼专业队伍,完善人才培养、选用、考核、激励、约束等机制,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独具特色、引领行业的公益队伍。规范项目运行,树立产品思维和用户导向,设计实施有竞争力的青少年育人公益项目,改进公益资源筹集配置方式,推动项目产品化转型升级,提升捐赠人和受助青少年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防范化解风险,构建组织治理、业务流程、品牌管理、风险防范等全链条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使希望工程成为充满爱心、令人放心的诚信工程。
更多内容,详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文章《持续实施好这项播种新希望的工程》
(策划:旷思思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