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2023年,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在整理仓库时,意外发现了一本由大众印书馆出版的《哲学选辑》,这是首次发现大众日报社所属大众印书馆出版的实物。
这本书出版于1941年,毛边纸印刷,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多次翻阅使书口有磨损的痕迹,书里还有多处红色铅笔画线,看得出某位读者阅读十分认真。
大众日报社史记载,报社成立后第一年,除出版了130期报纸外,还印制书刊十几种、数万册。1940年,根据形势需要,中共山东分局实行报纸书刊统一领导,将山东文化教育出版社并入报社。12月7日大众日报社成立大众印书馆,负责根据地的图书出版,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兼任董事长。大众印书馆招收群众股份,营业自给,设鲁中、滨海、泰山、渤海四个分社。编辑部下设通俗读物组、小学课本组;大众印书馆所出书籍由报社营业部销售,第二、三厂承印。1941年底日军大“扫荡”时期,大众印书馆受到重创,多位同志在大青山突围中牺牲,不得不于1942年4月撤销,根据地的图书出版工作由大众日报社秘书处出版科接手。
1940年冬到1942年初,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在大青山突围中大众日报牺牲的18位同志中,包括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主任郭季田。第二天打扫战场时,同志们发现了郭季田留下的日记,他在战前写道:“我发誓向天呼号,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大众印书馆出版的《哲学选缉》。
在这一年多的艰苦岁月里,大众印书馆出版了大批书籍,如《论共产党》、《哲学选辑》等。在此基础上,到1944年7月大众日报出版科在莒南后净埠子村创办山东新华书店时,已建了5个分店,9个支店,30余个分销处,出版刊物18种,编印书籍318种及其他多种干部读物,供给了鲁中地区高级课本,鲁南地区80%国民教材,滨海地区70%国民教材,还有通俗读物3000多份,极大改善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生态。
《哲学选辑》作者是艾思奇,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哲学大众化的开拓者之一。
艾思奇因写作《大众哲学》一书在上世纪30年代十分出名。《大众哲学》是他在1934年至1935年连载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的24篇讲稿,后汇编成书《哲学讲话》于1935年底出版,后经过一些修订,改名为《大众哲学》于1936年6月继续出版。《大众哲学》一面世就成为出版“奇书”:出版不到5个月就4次再版,短短10多年创下连续出32版的纪录。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各地发行的版本已达75版,至今总版本数量超过90版,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一大奇迹。
1938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延安成立了新哲学会,由艾思奇与何思敬负责。参加新哲学会活动的有党政军高级干部、理论文化教育工作者等。可以说,新哲学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首个试验场。它不只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组织,对全国的文化理论界来讲,还起着抗日统一战线的作用。
艾思奇在这期间的一个重要成果,是1939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了约37万字的《哲学选辑》。他把当时在延安所能见到的中外新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荟萃一起,便于人们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在延安的带动下,延安以外的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知识分子也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哲学选辑》迅速在延安和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包括山东根据地广为流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一步深入传播。其中,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各个根据地出版机构对该书的翻印。翻印来自延安的经典著作,或来自其他根据地的好书,这是抗战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的通行做法。正因如此,《哲学选辑》才能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根据地翻印出版并传播。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专程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深处的艾思奇纪念馆,他对艾思奇予以高度评价,他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