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每年各种假期,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都是旅游目的地大热门。这里的壁画与彩塑技艺精湛、风格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多重样态,也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历经千年,不少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病害。如何让这些千年珍宝延续生命?“文物医生”又需要哪些技能?
他是刘涛,年过花甲后,他更加注重锻炼,几乎每天都要遛弯,他也会主动帮助妻子承担更多家务,买菜、做饭。但是,当他推开莫高窟的大门后,他是资深的文物修复专家,他的双手可以打败时间,延续历史。
莫高窟55号窟内,退休后又被返聘的刘涛依旧坚守在一线,和徒弟们一起对窟内起甲、地仗层脱落、酥碱等多种病害的壁画进行修复。
敦煌研究院里,每一个文物修复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百宝箱,刘涛的箱子里藏着的近百种工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刚工作的时候,修复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工具可用,大家就针对病害到处找,自己动手做。三十多年来,他反复琢磨尝试,才攒下这满满一箱。注胶他用医用针管加上洗耳球来精准控制滴量,除尘他用最软的羊毛款腮红刷,至于木质、铁质的修复刀,他做了上千把,不断地精益求精。
方寸之间,精雕细琢。日复一日、从早到晚的“面壁”修复孤单、枯燥,绝对称得上是最考验耐心的工作之一,但对刘涛来讲,“面壁”是一种肯定,谁都不能拿修文物做实验。他也是从帮工、学徒一点点练一点点干,技术成熟后才获得“面壁”的资格。只要站在这,他就不允许自己有一丝怠慢,除尘、注胶、粘结、按压……屏着呼吸,这双手小心翼翼。
营建于宋代的55号洞窟壁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单是脚手架就搭了五层,洞窟里,免不了攀上爬下,大家仰着脖干,弓着腰干,甚至还得躺着干。
文物修复 “零失误”守护莫高窟
从上世纪40年代起,一代代知识分子远赴大漠深处,接续守护敦煌石窟,住土屋土炕,用土桌煤油灯,喝苦咸水,爬“蜈蚣梯”,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研究壁画。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坚守于此,代代相传,做了大量的工作,让荒芜之地逐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责任和热爱,让刘涛最终没能离开,也让一批又一批守护者留在了这里。刘涛说,自己的师父正是大国工匠、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的李云鹤先生,他的身先士卒和耳提面命深深地影响了自己。
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因此修复工作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必须“零失误”是刘涛记在心里39年的文物修复第一准则,这条“铁律”,也成为他教给徒弟们的第一课。
和师父李云鹤一样,刘涛带徒弟时,也是话少做得多。
如今,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团队从最初的4个人已经发展到今天的上百人,越来越多新的生命力加入到这片沙海绿洲中,年轻人占比超七成。
修复,要一毫米一毫米干。时隔30多年,刘涛对当时的每一处修复细节都如数家珍。
一个窟,十个窟,现在,刘涛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修复了莫高窟多少个洞窟了,但走在窟区,看着一排排的洞窟,他都觉得亲切。
如今,随着敦煌石窟壁画的保护与修复的技术和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长久保存、永续利用”或可成为现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壁画保护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技术规范、病害治理和技术辐射等方面均取得得到快速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