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5年健康体重科普传播大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呼吁关注体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肥胖人群进行分层管理等。会议由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自我健康管理分会提供专业支持,并得到微博健康、诺和诺德中国、雀巢中国、蓝角医疗等多方支持。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表示,保持健康是性价比最好的投资,是在“做对的事情”,而同时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把事情做对”。在体重管理方面,白岩松建议保持适当的饥饿感,不要吃得过饱,而要在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能感到有点饿。
减肥、运动及减脂成公众关注热词
会上发布了微博健康体重管理关注度报告。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涵盖政策倡导、肥胖标准、肥胖危害、减肥门诊、减重方式等多个方面,其中减肥、运动、减脂则是用户最为关注的3大热词。关注度前十的热词还包括肥胖、减重、健身、身材、瘦身、超重、塑形。同时,不同年龄用户的关注各有不同,18岁及以下网民更关注肥胖,19-29岁更关注超重,30-39岁关注健身、肥胖和减重,40岁以上网民更关注肥胖。
肥胖人群往往低估体重对健康的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肥胖人群会低估体重对于健康的影响。约30.0%的肥胖人群认为自己体重过轻、正常或超重,而非肥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表示,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升高,多种并发症患病率和合并的并发症数量有增加趋势,在肥胖症人群中,约90%至少有1种并发症,而超过60%的肥胖症人群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
对于什么情况下应当及时就诊进行体重干预的问题,罗樱樱主任医师给出三个判断建议,包括出现体重快速增加或下降、或体重异常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损伤身体器官,或通过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仍然不能控制体重,应尽早到体重门诊接受专业诊断及治疗。
研究显示:BMI在22-23之间生活质量更好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副处长李希分享了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的一项体重相关研究。研究揭示了从生活质量角度评价的“健康体重”。BMI与生活质量的水平呈倒J形曲线关系,BMI在22-23之间生活质量最高,而体重过轻或超重肥胖都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老年人对BMI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更为敏感,女性中高BMI在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方面的影响更显著,而男性中低BMI在抑郁焦虑方面的影响更显著。
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的基础
在体重管理方面,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自我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赖建强表示,健康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的关键。同时,赖建强提醒,单纯依靠BMI评估身体状况虽然便捷但有局限,建议从体型、体重、体成分和体能等多指标综合判断,并制订相应的体重管理目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马冠生教授表示,所有有减重需求的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而其中膳食干预是主要手段,推荐通过限制总能量摄入的均衡膳食模式来控制体重,要保障食物多样化以及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