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层湿度跌破45%生存线。”“持续93天的晴空让降雨量统计栏空缺近34%。”一条条电视广播让姚家均的心揪成一团。作为种烟十几年的老烟农,他太清楚这些数字背后的危机。滚烫空气里,烟农“望天求水”的心和“盼水生长”的苗紧紧连在一起,移栽期的长期干旱将烟叶生产风险与烟农人工成本推向最高峰。
幸好,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应急响应比烈日来得更灼人。全县烟区启动输水“毛细血管计划”,蓄水池群组联网、输水管道穿山、移动水箱定点投放。当第一批消防车轰隆隆开进村口时,姚家均的心终于落了地。
设备解“渴”
供水现场。
“过去几天我这心里就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要是烟苗移栽出了问题,村民们今年的收入就无法保障了。”望着眼前繁忙的灌溉场景,南漳县长坪镇阳太坪村村书记姚家均脸上笑开了花。都说春雨贵如油,可是连续一个半月的晴好天气让原本蓄水的堰塘都见了底,眼看着1800亩烟田的移栽工作迫在眉睫,这位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的老烟农急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关键时刻,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协同南漳县政府启动抗旱应急响应机制。400多个蓄水池、28190米输水管道,1.7万立方米储水量,254台大功率水泵在田间地头架设起“生命线”,445个储水箱变成了烟苗的“水银行”,28190米输水管如同血脉般在阡陌间蜿蜒,18台红色消防车在村道上来回穿梭,两个高压注水机持续运转,700多个储水的“蓝胖子”让烟农们啧啧称奇。
“目前,我们组织烟农投入66台抽水机在田间不间断作业,现在各处的蓄水池差不多能供上栽苗用水,已移栽烟田成活率达95%。”正在指导移栽工作的技术员郑如华擦着汗介绍。
为提升抗旱效率,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实行科室“挂点包站”责任制,组织机关全员共计60余人次深入一线,下沉至重点烟村督导协调与烟农一起组成“抗旱服务队”,全力保障烟叶生产。采取“分片包干、错峰供水”模式,将万亩烟田划分为不同片区,每个片区配置1名技术员对烟叶移栽工作开展质量“回头看”核查,确保栽一窝活一窝,保一株成一株。
抗旱有技
“‘鸡爪苗’要壮不要弱,要匀不要乱,剪的时候,剪刀要斜着下,避免伤苗。”在育苗工厂内,技术员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这样修剪的‘鸡爪苗’通风透光性好,蒸腾损耗少,缓苗快,抗旱能力更强。”
烟农挑选烟苗准备移栽。
除了在剪苗上为抗旱做足准备外,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还推出了一套抗旱“组合拳”。井窖式移栽技术将烟苗精准定植在土壤深挖的井窖内,利用窖内小气候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减少水分蒸发,再结合地膜覆盖,有效抑制土壤水分流失,形成“剪苗保水、地膜保水、井窖节水”的三重抗旱保障体系。
技术员察看井窖式移栽烟苗长势。
在抗旱技术的推广上,南漳县局(营销部)也想出了些好点子和新举措,除了安排技术人员户对户、点对点的指导外,还拍摄了小苗井窖式移栽讲解视频,通过“郑师傅教种烟”抖音号、微信群等平台发布,这种“理论+实操”的直观教学方式让烟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大大提升了技术普及效率。
战旱有方
“就目前的天气状况来看,干旱少雨仍然是5月份天气的主要趋势,还苗期和伸根期的病毒病和两黑病防治是我们接下来的主要任务。”谈到后续工作,姚家均信心满满。“我们在移栽的时候已经将微生物菌剂按要求兑到‘保根水’里面了,还在烟田周围种植除虫菊和向日葵形成生态屏障,防治病原菌侵染,减少蚜虫危害。”
为烟农配备“保根水”。
这份信心不仅源自科学防治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未雨绸缪的抗旱布局。
在今年的抗旱准备中,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立足长远、积极筹备,统筹调度县域内河道、水库资源,科学规划了16个大水源地和50个小水源地,组织烟农自发制作小水窖、蓄水池400多个,构建起多层次抗旱储水网络。在育苗管理上采取“前漂后湿”育苗模式,对不同海拔梯度的烟苗差异化管理,实施“提大苗留小苗”的分类管控,配合错峰移栽策略,提高烟苗利用率。
人工增雨方面,南漳县局积极联系气象局分别于5月4日、8日实施两次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发射增雨火箭弹6枚,覆盖全县烟区,平均降雨量35至50毫米,有效改善土壤墒情,烟田底墒平均提升10%以上,为移栽提供了关键保障。
面对持续旱情,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在抗旱战场筑起技术与人力交织的防线,以科技赋能的生产技术,以干群同心的日夜坚守,书写了抗旱保产崭新答卷。(图/文 夏馨悦 李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