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业务集体下滑,科赴“负重前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21:52:00    

三大业务销售额全面下滑,科赴依然没有走出业绩滑坡。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科赴2025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再次出现下滑,其中,科赴旗下三大主营业务均处于下滑状态。这样的业绩表现被业界认为,过去一段时间科赴进行的包括裁员、业务重组、更换管理层在内的转型依然没有明显效果。

净销售额再次下滑

根据财报数据,2025年一季度,科赴净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3.9%,有机销售额下降1.2%。毛利率为58%,去年同期为57.6%,调整后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收缩20个基点至60%。

具体来看,科赴的三大业务在一季度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根据财报数据,科赴旗下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部门(Skin Health & Beauty)销售额为9.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滑7.3%;个人护理业务部门(Self Care)销售额为16.67亿美元,同比下降1.8%;基础健康业务部门(Essential Health)销售额为10.97亿美元,同比下降3.9%。

就业绩发展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科赴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不过,关于净销售额的下滑,科赴方面对外给出一个说法,即“由于亚洲地区的去库存和美国地区的战略性价格投资导致”。

从过往财报数据看,科赴的业绩早已显示出疲态。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科赴实现净销售额154.55亿美元,同比增长0.1%,有机增长1.5%;净利润为10.3亿美元,同比下滑38%。其中,第四季度,科赴净销售额36.62亿美元,同比下滑0.1%;净利润为2.93亿美元,同比下滑10%。

科赴前身为强生旗下消费者健康业务部门。2021年11月,强生宣布分拆该业务;2022年9月,分拆出的消费者健康业务成立新公司,命名Kenvue,中文名为科赴;2023年5月,科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上市之初,强生在持股上占主导地位,直到2023年8月底,强生正式宣布顺利完成分拆Johnson&Johnson和Kenvue的换股要约,自此,强生持股比例降至9.5%,科赴完全独立运营。

多品牌竞争力不足

但自负盈亏的科赴过得并不好。

科赴的“不好过”除了在业绩上有所体现,其旗下多品牌竞争力不足也从侧面体现出科赴的“难”。从强生分拆后,科赴业务涵盖自我护理、皮肤健康和美容等,强生在中国市场最负盛名的品牌也基本都在Kenvue旗下,包括露得清、邦迪、泰诺、大宝、李施德林、城野医生、强生爽身粉等在内的44个品牌。但根据财报数据,拥有露得清、艾维诺、城野医生等品牌的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部门(Skin Health & Beauty)成为科赴销售额下滑幅度最大的部门。

这背后是曾经备受欢迎的品牌正在面临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单从中国市场的发展来看,科赴旗下多款曾经颇受欢迎的品牌如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譬如科赴旗下漱口水品牌李施德林,曾经一度占据漱口水行业的头部位置,颇受消费者欢迎。但近两年,随着NYSCPS/参半、SPDCare/舒倍登、HUGGAH/呼嘎等新兴口腔护理品牌的入局,李施德林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

据《2020美齿经济白皮书》,2018年到2019年,我国漱口水品类市场同比增长30%。在线上,漱口水增速更加迅猛。2020年,阿里平台的漱口水销售额同比增速超过85%,销售额超过10亿元。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期间,参半漱口水线上销售数量超越了漱口水龙头李施德林。线上李施德林漱口水销量仅为参半的四分之一。另外根据抖音平台2024年10月漱口水热卖品牌榜单,第一名白惜,销售额为940.39万元。第二名李施德林,销售额为150.89万元。第三名凯斯博士,销售额为132.17万元。从第四名到第十名分别为REGENERATE、欧嘉莱尼、微笑伴侣、波普专研、参半、小鹿妈妈、云南白药。

从护肤品市场来看,拥有大宝、露得清、艾维诺、城野医生等品牌的皮肤健康与美容板块近年来也面临着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品牌的竞争。

如城野医生2023年开出多家轻医美诊所,并提出“整全护肤”体系概念,试图在医美赛道寻求新的增长。但近一年来,轻医美赛道已经成为众多美妆品牌争相布局的领域。欧莱雅旗下修丽可也开始联合医美机构拓展渠道,并提出“整全护肤”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日本品牌,在核污水及日妆退潮影响下,城野医生被部分消费者“抛弃”。科赴也在财报中提及城野医生的困境。科赴在2024年财报中坦诚“我们看到源自日本的品牌城野医生今年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加大中国市场投入

面对独立以来的业绩情况,科赴一直希望通过转型能有所改善。

进入2024年后,科赴增加15%的广告支出,并在2024年一季度开始实施旨在提高组织效率和更好地定位企业,以促进未来增长的战略举措。该战略举措包括减少当前全球工作人员总数的4%,并持续每年节省约3.5亿美元税前总成本,按照计划,这些将于2026年全部实现,节约下来的资金中将有一部分重新投资于公司的品牌,以促进增长。此外,为实现节省,科赴预计将在2024、2025财年分别产生约2.75亿美元的税前重组成本。

此外,科赴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比如,科赴在华投资1.1亿元,升级生产设施,从而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能力,为更多中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

在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看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且变化快速,如果科赴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就可能出现市场份额下滑的情况。其次,或许是科赴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不够精准和有效,导致部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从而影响到其产品销量。

“对于科赴而言,裁员、控费可能是短期内减轻经济负担、提升运营效率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方式。长期来看,科赴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方式来推动公司未来发展。”盘古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道。

为更好实现转型,科赴方面宣布,公司将任命Amit Banati为首席财务官,该任命自5月12日生效。根据科赴披露的信息,此次任命的首席财务官曾在世界上颇受认可的全球消费品公司积累了30年的金融、管理经验。此次进入科赴,其将负责监督财务和战略职能部门,支持旨在加速盈利增长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举措。

北京商报记者 张君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