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村民安全,洛阳这个村20多位游击队员地洞内被毒身亡丨抗日英雄在俺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9:03:00    

编者按:

历史无声,但震耳欲聋。

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抵抗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无数英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峥嵘历史不会褪色,英雄故事更不应被忘却。一座茅草屋、一个窑洞、一口水井、一把军号……这些散落在你我家乡的每一处抗日遗迹、每一个抗日文物,都能诉说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顶端新闻特推出“抗日英雄在俺村”系列报道,记者走进河南多个地市,带你还原那些英雄个人、英雄故事,回顾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抗日英雄在俺村#

顶端新闻记者 张傲 关彩晴

8月21日,站在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彭店寨的东寨墙旁,目光所及是百亩平坦开阔、绿意盎然的田地,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

然而,只需一个转身,一段残酷的历史便“映”入了你的视线——残存的寨墙、日寇投毒洞,以及抗日英雄追念碑将人瞬间拉回1944年。

那个名为“日寇投毒洞”的遗迹,是抗战英雄王仲伟及其队员的殉国处。昔日染血的战场,今日希望的田野,巨大的反差更让这段民族记忆不容忘却。

一位英雄司令,一场壮烈保卫

顶端新闻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顺着这个洞口进去,入眼满是黄土的通道,宽不到2米,一个成年人需弓身通过。洞内静悄悄地,却似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彭店寨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刘永伟指着这个地洞介绍,这里是昔日豫西抗日挺进支队司令员王仲伟及其队员牺牲的地方。

“要说‘投毒洞’,怎么也绕不开王仲伟这个人。”刘永伟说,王仲伟生于彭店寨,少年从军,曾在国民党军当过团长,于太行山区与日寇鏖战。

1943年部队被打散后,他毅然回乡组建抗日护村联防队保卫家乡。1944年,他接受八路军皮徐支队整编,成立豫西抗日挺进支队,联合周边村庄多次击退日伪扫荡。

1944年8月初,日伪军数百人从缑氏据点向彭店寨扫荡,黎明时分从村东、北、南三面把彭店寨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王仲伟相当沉着,他一边派人到周围各村请求支援,一边指挥游击队员三面抗敌。战斗打响后,日军将四挺机枪架在村东的冢上向寨内扫射,企图压倒民兵的火力,然后趁势冲进寨内。

王仲伟指挥民兵用掷弹筒,将一日军机枪射手击毙。周围联防队闻讯赶来助战,日伪军被内外夹攻,丢下百余具尸体狼狈逃窜。

“这就是豫西抗战史上著名的彭店寨保卫战。”刘永伟说,保卫战后,日军通过其维持会、商会和王仲伟谈判,想把丢弃的尸体拉走,王仲伟提出用200箱子弹、2挺机枪来换。日军不同意,结果尸体都腐烂了。

也就是这样,王仲伟成为日寇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大雪围寨,“投毒洞”中28名游击队员牺牲

彭店寨村门牌号为中李街30号的一座废弃院子,和周围其他青砖黛瓦的老屋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这是我家老房子,当年日军投毒的时候,我大概七八岁,那时候不在家,等日军走了,我们回来,发现了这个位置。”今年快90岁的王恩泽指着后来改建的围栏说,这里原来是红薯窖,当时王仲伟等人就是从这躲进地洞通道避难的。

如今,老房子早已无人居住,野草窜的比人高,把原有的建筑格局基本掩盖,但王恩泽带着记者找洞口,却记得很清楚。

据当地口口相传与资料文献记载,1945年1月11日凌晨,天降大雪,日伪军700多人突然包围彭店寨,敌人爬上寨墙,将寨门打开,大批日伪军蜂拥而入。

寨内一个早起的村民发现敌情,赶紧向王仲伟报告。

这一情况,也被游击队的放哨员发现。游击队司令员王仲伟和副司令黄先亭,用望远镜观察后发现村子已经被日军包围了。

敌众我寡,鉴于此前发生在其他地方的沉痛教训,防止因无谓的抵抗给村民带来灾难,王仲伟带领20多名队员和他的两个儿子暂避进了村里的一个地洞内,李炳生和李同山两名共产党员也在其内。

彭店寨村是豫西最早建立党支部的村子,1937年就有了党支部,曾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王景武(有写作王景午)的儿子王保光这样回忆:由于经验不足,忽视了地洞出口及风眼的设置,洞口伪装也不好,致使进村的日寇最终发现了洞口,随酿成了悲剧。

鬼子发现并包围了洞口后,他们先抓了两个过路人,让其下去劝降,这两名路人下去不一会儿上来说洞内没人;鬼子又让一个伪军下了洞,这名伪军被躲在暗处的王仲伟击毙;鬼子又逼着王仲伟的哥哥和侄子下了洞,王仲伟表示宁死不降,他的哥哥和侄子也留在了洞中。

诱降无望,日军就让两个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向洞内投放了两颗毒气弹,又将两条被子用水浇湿后盖住了洞口,还压上了厚厚的土。

最终,地道中的29人(包括两名进洞查看后未能出来的过路人),除游击队员王宗佑幸免外,其余28人全部罹难。

幸存者回忆,泣血历史不容忘却

离“日寇投毒洞”旧址不到三四米的距离,坐落着的老宅子,正是王治国的家,当年投毒洞事件唯一的幸存者王宗佑,就是王治国的二叔。

“听我叔叔说,当年他是被村民及时搭救,才保住一条命,但后来身体一直不好。”今年73岁的王治国指着一份泛黄的信纸,上面记录着事件详细始末,向记者讲述那段泣血历史。

原来,日军撤离后,因外出办事而躲过一劫的游击队员王书堂、黄中祥和附近王村的王书勤赶快进村营救。

然而由于缺乏救人经验,未等毒气散去就急着下洞救人,王书堂和黄中祥先后晕倒在了洞中。当王学勤正要把两人救走时,日军却杀了个“回马枪”,他只得只身逃走。

王书堂和黄中祥随后也被日军抓走毒打,王书堂被活活打死,黄中祥则落下了终身残疾。

而群众在日寇撤走后,就从东寨沟墙的东面打洞救人,也就是现在的“日寇投毒洞”。

“到如今,其实那段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我也正在搜集村里老革命与老战士的物件、故事及资料,弄成一个展览馆,让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世世代代传下去。”王治国说。

刘永伟介绍,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2001年,当时的偃师市人民武装部、市委宣传部、庞村镇党委和政府四部门共同在彭店寨村东沟因救人而开挖的新洞口处,立下了“彭店寨豫西抗日英烈纪念碑”,在碑文上记述事情经过时,明确将牺牲者的死因归于日军释放毒气弹,同时还明确将该洞命名为“日寇投毒洞”,并将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2020年,在原有纪念碑与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当地将东寨沟小广场整理修缮,建成“洛阳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和国庆节这些节日,总有来自不同地区各行各业的人前来敬献鲜花,聆听历史的回响。”刘永伟说。

金秋八月,暑气未散的彭家寨稍显安静。而在东寨沟广场上,一字一句镌刻的碑文却在波浪翻涌的历史长河中震耳欲聋。

欢迎互动:你的家乡、你的身边有哪些抗日英雄、抗日遗迹、抗日故事,可以带上话题#家乡的抗日故事#分享给我们,参与即有顶点相送哦!(详情请戳→分享“家乡的抗日故事”,百万顶点等你拿!丨征集令)

来源:顶端洛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