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800公里的“两山”接力 浙江经验在塞北江南开出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7:0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梁亮 邹宸 徐雪纯 钱逸 俞刘东

编者按:从东海之滨到塞北江南,从巴蜀梯田到坝上高原,一颗颗来自浙江的绿色种子,越过千山万水,寻找着共鸣的土壤。

当守护的力量与发展的渴望同频共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出灿烂花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即日起,潮新闻推出浙江践行“两山”理念20年专题报道《一颗种子从浙出发》,共同倾听每一颗种子的拔节之声。

“枸杞大道两旁绿树成荫,农场里长出希望和生机,永固的乡愁在你我心底,小村未来的蓝图已绘起……”

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一年一度的枸杞文化旅游大集热闹非凡。当网红达人唱起这座西北乡村的村歌,台下的两个人都笑了——一位是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另一位则是从1800多公里外飞来的特别嘉宾,安吉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

虽然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两侧,相隔千里,但在发展共建的路上两个村却已经携手七年。

结缘

“我之前都管朱书记叫师父的!”说起跟浙江和鲁家村的缘分,张健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9年。彼时,他还是东永固村的村干部,专程被派到安吉鲁家村学习经验。

鲁家村。记者 俞刘东 摄

当时,鲁家村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已是全国知名。2018年,鲁家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14700元提升到35600元,村集体资产从30万元增加到2亿元。串联起全村18家农场的“阿鲁阿家”号小火车不停行进,正如这里蝶变的不停步履。

“原来乡村还可以这么美!”2018年下半年,张健跟随市里的考察团第一次来到了鲁家村,这里的绿水青山让他惊艳。但张健更想知道,这些美景是如何创造出价值的。

2019年1月,张健作为东永固村的代表再次来到鲁家村学习。这一学,就是一个月。

“光是鲁家村的规划图纸,我就研究了两个星期。”彼时,鲁家村花300万元请来广州、上海的专业团队量身打造了发展规划。

乡村规划这么重要?张健对照着图纸,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走访,还经常跟鲁家村的村民交流,请他们谈问题、谈感受,“当时鲁家村的十八个农场,每一个我都是走过的。”

在充分了解了鲁家村的情况后,张健便经常带着问题找到朱仁斌请教,常常一聊就聊到深夜一两点。

习惯了西北面食的张健吃不惯米饭,在鲁家村学习的一个月里,几乎天天吃同一家店的雪菜肉丝面。但他丝毫不觉得辛苦,因为这趟鲁家村之行,张健把乡村振兴的经验“吃饱了”。

携手

整洁干净的道路,周围成片的枸杞地,轰鸣中开行的小火车,充斥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无动力儿童乐园……当你看到现在的东永固村,可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样子。

东永固村。记者 邹宸 摄

东永固村如何完成华丽的变身?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2019年从鲁家村回来后,张健邀请鲁家村自己组建的乡村规划团队来东永固村“把脉”,共同规划发展蓝图。

想要创造价值,先有美丽颜值。改变的第一步,落子于东永固村的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修好了,村容整洁了,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与环境整治同步,东永固村也开始了对当地特色产业的探索。

“过去,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枸杞。”2016年张健回村发展时,就选择投身枸杞产业。这种不挑土地的红果果,让他很快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特色就是优势。了解相关情况后,规划团队建议张健带领东永固村继续把枸杞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东永固村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一下子清晰了。

一开始,张健对于要不要发展旅游产业有些犹豫。鲁家村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杭州、上海、苏州等城市,不愁客流。东永固村能复制这种成功吗?

“先弄一个项目试试水。”在鲁家村团队的配合下,无动力儿童乐园率先上马。没想到人气立刻来了,甚至有游客从银川赶来。这让张健坚定了信心,“‘产业+旅游’融合发展这条路没走错!”

除了儿童乐园,小火车、研学步道、花海步道、生态餐厅等项目也陆续建成,“杞梦田园”综合体从规划变为现实。

东永固村的无动力儿童乐园。记者 邹宸 摄

张健回村那年,东永固村的村集体收入只有8.4万元。2024年底,东永固村的村集体收入已经跃升至1021万元。“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枸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也纷至沓来。

共进

从结缘算起,七年间,两个分隔于中国东西部的村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每年,张健会去鲁家村两三趟,朱仁斌也会来东永固村一两次。

探路在前的鲁家村面临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业态不够丰富、乡村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如何把金山银山如何做得更大?

“乡村发展,关键还是人。”鲁家村需要一股精力更旺盛、更懂潮流玩法的年轻血液,朱仁斌相信年轻人会赋予鲁家村新的活力。

朱仁斌率先“召回”了儿子朱义迪。这位“95后”,2022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回到了鲁家村,运营安吉红山楂农场。

直播在晚上10点到12点流量最好,主要目标客群是带娃的宝妈……虽然面容稚嫩,但说起农场的相关事务,朱义迪头头是道。

像朱义迪这样回归乡村的“农二代”,带着年轻人的视野和最新的营销手法,为鲁家村引来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虽然在宁夏东永固村还并没有“竞品”,但张健同样重视年轻的力量,组建起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队伍。

2024年1月,8位年轻人像曾经的张健一样,来到鲁家村“进修”了一个月。但学的东西变了,他们学习的是乡村运营的经验。

有人跟着直播组学习直播技巧,有人跟着研学组研究课程安排,有人则观察起运营团队的运转机制和人员分配。到了晚上,大家再碰头分享。

“有些东西不适用于东永固村,我们边尝试边调整。”2001年出生的杜国红是东永固村运营团队的负责人。团队运行一年多来,东永固村的客流蒸蒸日上,高峰期,每两三天就要接待一批300人以上的研学团体,团队成员们都从零基础小白逐渐成长为了能独当一面的乡村运营“好手”。

东永固村的枸杞绿色工坊。记者 邹宸 摄

这些变化,让曾经梦想去大城市做设计师的杜国红更加确信,当初自己投身乡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乡村有无限的可能,这是年轻人广阔的舞台。”杜国红说。

枸杞节间隙,张健又拉着朱仁斌聊天,但朱仁斌不让张健再称呼自己“师父”。“两个村在前行的路上,有不同的问题要解答。我们是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出主意。”朱仁斌说。

但张健依然非常尊敬朱仁斌这位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

“东永固村能够蝶变,就是靠我们从浙江、从鲁家村学习的理念。”张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千万工程’的经验就像一颗种子,东永固村是这颗种子在西北开出的花。”

如今,鲁家村跨过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东永固村摸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经验。曾经的“师傅徒弟”,如今共同走在“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大道上,等待它们的是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