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9)日,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委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介绍全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姜 辉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
代小红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管 洪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
高 健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明 炬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唐小平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
肖庆华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发布会热点问答
小布丁带你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请问,本次全会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上,有哪些具体考虑和部署?
高健介绍,重庆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基本市情,本次全会提出“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城镇体系”,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作出了安排部署。下一步,重庆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依托中心城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中心城区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载体,也是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重庆联动实施产业引领、创新策源、开放带动、服务示范行动,中心城区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显著增强,2024年常住人口达1058.5万人、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至41.7%。下一步,将主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深化实施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行动,强化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支撑引领,建设科产城融合发展功能片区,不断增强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功能,以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带动全市域发展能级整体跃升。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支持广安市“同城融圈”,联动建设“1小时通勤圈”、优质产业圈与便利生活圈,构建一体协同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提升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重庆扎实推进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区县城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中心城区外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4%。下一步,将主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实施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培育具有重要节点功能的特色中心镇,以铜梁、梁平、丰都等15个区县为重点,提升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
另一方面,促进区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互促,推动渝西地区、渝东新城建设科产城、港产城、产城景一体发展的现代化郊区新城,“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强县富民,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人口就近就业。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当前及今后10年,仍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重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改革牵引,强化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四千行动”等重大政策赋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2024年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缩小至1.66:1,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20年的2.45:1缩小至2.24:1。下一步,将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充分发挥超大城市市场空间、要素融通等优势,推动城市与乡村在规划、产业、要素和体制机制方面的融合,以城带乡大力培育拓展新市场、新渠道、新业态,加快走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新路。
深化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推动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畅通城乡要素双向顺畅流动的制度通道。
深化城乡一体化治理,聚焦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产业配套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推动现代化治理资源和手段向乡村覆盖,共享数智赋能现代化治理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