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教育基金”培养18名青年建筑奖得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7:05:00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名单公布。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和广东省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共同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推动中国建筑“走出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是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他坚持中国特色建筑创作道路,构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用建筑记录时代发展,用坚守与奉献书写无悔的奋斗人生。

1983年,何镜堂重返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时已经45岁,深知自己起步晚,要拼命把丢失的时间弥补回来。他1986年当上研究生导师,1992年晋升教授,1994年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99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相继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为代表的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到广州铁路博物馆,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广州海心桥,再到如今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始终紧扣广东发展和时代精神,在南粤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岭南文化建筑特色。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他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组织各方累计筹集1150多万元,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先后培养出5名全国、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9名博士生导师,18名全国青年建筑奖获得者。

何镜堂还努力搭建渠道“走出去”,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建筑的声音。他先后到世界各地和国际知名院校,举办“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剧变中国的建筑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建筑作品展和专业学术讲座,增进了国外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品牌的国际声誉。

多年来,何镜堂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梁思成建筑奖,其带领的团队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南都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华轩

广东省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受访者供图

广东省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

支援汶川地震后组建专业救援队 20年公益救援参与行动350次

“我觉得这个奖它不是给我个人的,它是对我们这种自愿去做应急服务的团队的认可,也是对全国正在做同样事情的应急志愿者们的认可。”对于获得本次荣誉,石欣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既是对他们的认可,同时也在激励着他们去做得更专业,更精益求精。

石欣表示,参加这次全国性的颁奖,让他感触颇深,“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一定要干出特别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就能够带动他人和自己一起前行。”他认为,作为专业的救援队员,希望能够用专业的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去救助他人,协助政府开展应急工作。“我很自豪,我处在这样一个团队中,也有这么一群人,让我和他们能够一起去做被大家认可的事情。”

在公益救援这条道路上,石欣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累计参与救援行动35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超11000小时。

从户外登山爱好者到组建专业救援队

石欣从2003年起就开始义务参与山野户外遇险人员的救助工作。“但真正让我接触灾害救援,还是那场让全国痛心的汶川大地震。”石欣介绍道。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得知消息后,在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组织下,石欣与同伴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在灾区长达一年的救助经历让石欣意识到,建立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十分重要。于是,他召集了一群朋友,在2008年7月成立了深圳山地救援队。2013年12月,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深圳山地救援队正式独立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以下简称“深圳公益救援队”),石欣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至此,他正式踏上了投身专业化公益救援服务事业的道路。

作为一支公益性质的民间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在业余时间参与救援和训练工作,参与救援的经费、设备等开支,也往往需要多方募集。石欣与队员们常常自掏腰包购买昂贵的装备,并组织参加各种专业救援课程,学习专业救援知识,培养专业救援能力。同时将救援训练常态化,确保队员们能在高风险、高压的情况下保持理性的判断能力,采取合理的救援行动。

多年来,石欣不断完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制定了大量具有创新特色的民间公益救援管理制度。在石欣的带领下,深圳公益救援队逐渐从单一的山地救援队转型为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综合型专业救援队伍。2019年,深圳公益救援队成为全国首支通过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城市搜救能力2级认证的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2024年底又首次完成了国内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山地搜救和建筑物倒塌两个方向的试点工作。

如今,深圳公益救援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在册救援志愿者超3000名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设6支专业队,5个功能部门,具备了建筑物倒塌搜救、山地搜救、水上搜救、应急医疗救援、应急通信等专项救援技术能力。

“我们早一秒到达,被困群众就多一分希望”

自成立以来,深圳公益救援队始终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截至目前,深圳公益救援队共参与了超400次国内、国际的救援救灾行动,其中包括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2022年北江超百年一遇洪水灾害、2023年京津冀地区暴雨洪涝灾害、2024年6月梅州特大洪灾、2025年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等在内的国内灾害响应,以及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2023年土耳其7.8级大地震、2025年缅甸7.5级大地震等国际灾害响应。

这些年来,石欣见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曾差点滑下悬崖、坠入深渊……多次身涉险境,但危险从未阻挡住他前行的脚步。“我们早一秒到达,被困群众就多一分希望。”生命至上的信念与仁爱之心,是支撑石欣坚持奔跑在公益救援道路上的动力。

在队员们心中,石欣是他们在救援现场的风向标,带领他们奋勇前行;也是他们遇到困难时的“定海神针”,不畏艰险,随机应变。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公益救援队已经发展为国内一流的社会应急力量。

如今,石欣在救援队中的主要工作已从参与一线救援逐渐转为指挥协调和决策。尽管不在前线,工作难度却一点不减。“前方和后方是一样紧张的,而且后方的工作时间要比前方更长。我们要分析灾情,制定相应计划,负责通讯等。”

当前,深圳公益救援队已成为深圳应急救援公益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石欣表示,深圳公益救援队作为社会应急力量,是政府力量的辅助补充和后备,将不断发挥社会动员和响应作用,为救援工作持续贡献力量,希望把应急安全知识普及推广到当地的各个社区去,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成为他们的一员。“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我们中国人,通过学习都能成为懂自救、会救援、敢出手的应急志愿者,那么当灾害突然来临时,我们都可以是自己和身边人的生命守护者。”采写:南都记者 卢婉珊 张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