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 | 我们总想好好告别,却常常来不及说再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0: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陈雨虹

生命像一部无法预演的片子,而好的医生是那些愿意陪患者完成谢幕的人。

影片截图

8月17日,电影《好好说再见》在杭州点映,影片讲述了一位绝症单亲妈妈(钟欣潼饰演),打算把女儿托付给多年未见的父亲。现场大咖云集,作为浙江省安宁疗护指导中心,浙江医院依托多学科协作团队,推动安宁缓和医疗理念贯穿生命全程,让生命最后的旅程,依然充满尊重与关怀。

浙江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医师夏燕飞、医疗照护病房护士长项巧珍现场分享了各自对缓和医疗的思考,也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家庭生死教育活动中,一同将生命关怀向前推进一点点。

医院供图:左二夏燕飞、左三项巧珍

医师节,我们致敬那些守护生命的医者,他们不仅是疾病的对抗者,更是生命尊严的守望者。当疾病无法治愈时,医者的使命并未终结,他们转身成为温柔的守护者,用专业与共情,为患者点亮一盏温暖的灯。74岁的杨阿姨便是这样一位被温柔托住的病人。肠癌肝转移的她,入住肿瘤科/安宁疗护科时,在外院经历了数个周期化疗的煎熬。面对满身疲惫的杨阿姨,安宁疗护团队迅速聚焦于她最核心的痛苦——癌痛,通过规范化的评估和个体化的镇痛方案,杨阿姨的疼痛得到了显著控制。

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杨阿姨的皮肤泛起不详的金黄,MRCP报告显示肝门区转移灶压迫胆总管,这意味着病情进入了更棘手的阶段。

专家展开MDT讨论后,评估外科介入意义不大,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叔叔,尽管残忍我还是要和您说,阿姨的时间进入倒计时了。”周静怡握着他的手。杨阿姨的老伴震颤着点头:“我心里都有数的。”杨阿姨老伴,两个儿子,小儿媳,侄女,侄女婿参与的这次家庭会议中,医护人员与家属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减轻杨阿姨的痛苦,不遭罪,保障她的舒适与尊严。

这次坦诚而深入的沟通,直面“善别”议题,是否到了该好好和阿姨说再见的时候?阿姨内心是否还有未了的遗憾或心愿?一开始小儿子极力摇头;“我们不想让妈妈知道她日子不多了。就希望这样平平静静到最后一刻就好。”

“好好说再见”并非放弃,而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是为了让阿姨有机会表达爱意,让家人有机会倾听与陪伴,不留遗憾,郑重告别,让生者心安,让逝者安详,力求“生死两相安”的圆满。安宁疗护最难的,不是镇痛技术而是打破生死沟通的坚冰。

“那我们试试……”

周静怡后来才明白,“试试”这两个字里,藏着多少生死沟通的文化枷锁。

过了两天,周静怡门诊结束去病房看看杨阿姨,她正平静地睡着,侄女和外甥女们轮流用棉签湿润她的嘴唇。周静怡轻声问:和阿姨谈过了吗?家属躲开我的目光:周医生,那些话,你帮我们说行吗?

周静怡的视线落在杨阿姨病床前,那杯鲜榨橙汁依旧摆在床头柜正中央;还有锃亮的地板,尽管有保姆每天擦,老伴还会再拖两遍;每天炖五小时的参汤……这些细碎的坚持,难道不是爱?但爱若不说出口,喝不到的人怎知其滋味?老伴眼眶湿润。

图源:视觉中国

那个下午的阳光有治愈的力量。杨阿姨在家人陪伴下,被推着在住院楼下的百草园转了半小时。

“好久没出来透透气了,空气真不错”,杨阿姨感慨。“姑妈,明天我再推你下来”,侄女回应。当晚的病房,家人围聚在一起享受这顿“团圆饭”。当相机闪光灯亮起的刹那,杨阿姨挺直脊背,将白头拢到耳后——镜头定格了她三个月来最明亮灿烂的笑容。

“老头子,以后阿姨照顾……”、“给4个孙女的礼物放在第二格抽屉里”、“两个儿子啊,工作再忙也要记得多回家吃饭”……这些嘱托如秋叶飘落,轻轻覆盖在每个人心上。

生活有时充满了难以预料的遗憾,周静怡临时因工作赴杭参与培训,不得不与杨阿姨和家属匆匆告别。坐在继教班的课堂上,一种莫名的预感萦绕她心头。周静怡拨通了病房值班医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瞬间让她的心沉了下去:杨阿姨,安详地离开了。

家庭会议上我们极力倡导“好好说再见”,现在自己却未能完美做到,一种巨大的自责感如潮水般涌来。这份遗憾,一直沉甸甸地压在周静怡心头。在生命的尽头,时间是最奢侈也是最易逝的礼物。“项巧珍老师曾告诉我:接受未完成的告别,才能理解安宁疗护的本质——不是创造完美结局,而是让所有缺憾都带着爱的温度。”

周静怡一直为没能跟杨阿姨最后道别感到遗憾,可当她看到这张隔空拥抱图时,她顿时觉得好心安。那些未竟的告别,此刻都化作了照片里的相拥。

图片由AI生成

视觉设计 王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