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寒窗,定格在高考出分页面。这些天,网络信号载着千家万户的悲喜穿空而过——
班级群红包雨与“666”齐飞,某个头像却长久沉默,搜索框里“复读”二字打了又删;朋友圈里,有人捷报配图,马赛克遮不住高分光芒;有人默默分享《凉凉》,“进厂求带”道不尽心酸过往……
你若被失落裹住,请别苛责自己。天亮前,夜最黑,容得下眼泪,才是真勇者的开场。
你若正被欢喜撞个满怀,放声大笑吧,但别让兴奋模糊了前路。
考上顶尖名校才是成功吗?社会关注名校,看重其深厚积淀与宽广平台,无可厚非。可你瞧那山河万里,既有名岳擎天的壮阔,也有深谷藏幽的秀美。各美其美,皆是造化之功。
教育之本,并非登顶不可,而是贵在让每粒独特的种子,都能找到扎根的水土,奋力抽枝。
AI制图
高考,或许圈定了未来几年的求学坐标,却无法丈量人生的辽阔疆域。《论语》有云:“君子不器。”真正的人才,岂能被单一标尺所框定?
“上不了一个好大学,那就上好一个大学”,这哪是退而求其次的低头认命?这是甩开膀子,昂首向广阔天地要未来!
何为“上好”?根,得往深处扎;枝,要朝高处伸!这四重境界的深耕,也许能助你找到答案。
见己。
大学第一课,是认识自己,找到长板和短板、热爱和抗拒、擅长和生疏,乃至未察的盲点。大学前,成绩是单一标尺;大学后,则当如大树,既需挺拔主干,更要繁茂枝桠。
热爱,是破局关键。它赋予坚持以意义,化“苦熬”为“奔赴”。如果对一事无真心热爱却要长久为之,痛苦可知。大胆试错,正视不足。每一次“碰壁”,都是校准自我认知的刻痕。唯有向内深潜,与灵魂对话,方能不困于人言,不惑于流俗,清醒而自由。
见人。
大学是正式从家迈向社会的第一站。你将遇到五湖四海的人:宿舍里作息不同的室友、小组作业中观点碰撞的同学、严格修改论文的师长……这群人之“镜”,照见自己看不到的角落。
若你是个开口就怵的“i人”,或是别人一句话琢磨半宿的“emo体质”,不必强求八面玲珑,三两知己胜过百个点赞之交;人来人往,不过是在成长中筛选同频者。可以试试清华大学的“1.2与0.8”法:将他人的闪光点放大(×1.2),将不足处看淡(×0.8)。最终,在真诚的碰撞中,长出“容人之量,非顺人之非”的胸怀。
见智慧。
“变”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面对未知,主动探索与研究是关键。
学问的真谛,贵在“边学边问”。课堂上,教授推导公式时,多问一句“现实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课后再去实验室测试、验证;图书馆里,读到社科理论时,扎进田野、街道,探求书本与现实的联系。
学问需双轨并行:用心读“有用之书”,在专业上向下扎根、汲取新知,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广泛读“无用之书”,在生活中旁收博采、怡情增趣,滋养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主动探索中沉淀的能力——追问本质的批判精神、触类旁通的跨界视野、知行合一的实践韧劲,才是应对万变之本。
见世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道”,终将在与社会的碰撞中见真章。
“明德”是火种,需在利益暗流中守牢底线,于信息喧嚣中擦亮独立思考的锋芒,让良知成为立身之基;“亲民”是桥梁,催促我们主动褪去学生气,躬身浸入市井烟火,听懂工地号子、读懂市场信号、体察平凡群体;“止于至善”则是罗盘,指引个人奋斗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不囿于独善其身,以所学所长回应时代叩问。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希望,其筋骨当锻以专业精进,血脉当融以良知温热,脊梁当挺起责任千钧。
朋友,无论你将踏入哪所大学,校园里的每一天,都是塑造自己的刻刀砧石。穿过时间的长河,终向世界证明:
你站立的高度,无关母校的徽章,你就是自己的标杆。
(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