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乡村学校发展有盼头有奔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10:40:00    

谈起乡村学校,许多人脑海中会涌现出生源少、师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等印象。日前,在乡村温馨学校建设研讨活动暨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来自省内不同地区乡村学校的发展案例,让人看到了乡村学校突围的路径。“乡村学校建设核心在温馨二字,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师生感受爱和自由,让乡村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吉文昌在活动开幕式上说。

据介绍,自2020年起,四川省教育学会开始推进乡村温馨学校建设,从发布《乡村温馨学校建设广元共识》到确立省级重大课题再到举办两届乡村温馨学校案例征集等,为乡村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探索新路,并以此为抓手带动影响更多的乡村学校。

作为西部县域,成都彭州市也面临着城镇化带来的共性问题:城挤乡空、师资不均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存在差距……如何应对新时代县域教育发展的挑战?

为解决这些难题,彭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进“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的“双特”建设,按照“建项目、创特色、优品质、树品牌”梯次递进思路,实现了教育特色带动、课程样态多元、办学品质提升、教育生态提质、学生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县域教育差异发展、优质发展找到了可借鉴的路径。如白鹿小学结合音乐小镇优势确定钢琴特色项目,学校钢琴人均配置为1:4,每年举行音乐活动月;敖平小学所处的敖平镇是历史悠久的风筝之乡,学校坚持“特色教育引领学校特色化办学”之路,从“扎、绘、糊、放”四种技艺中培养学生坚韧、智慧、宽容、勇敢四种品质……

“‘双特’建设将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让各个学校都有盼头、有奔头,许多乡村孩子通过参与‘双特’找到了快乐、自信和对生命的热爱。”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兰肖雄对乡村学校发展如数家珍,“红岩学校花样跳绳跳进央视、敖平小学风筝飞进大运会、天府路小学川剧走出国门、致和中学合唱唱响国际舞台……彭州教育改革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乡村教育是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核心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差距,结合本土资源、产业优势等实际探索发展空间。”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说,“只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乡村教育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乡村教育而言,许多学校周边没有资源、产业优势,这样的学校如何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贵州省田字格学校总校长肖诗坚系统阐述了吾乡吾土的教育探索和学校构建的“1+5”乡土课程体系。“乡村教育不是培养离开乡村的人,而是培养能在家乡找到未来的人;乡村教育应该为‘考不上’的大多数做‘留得下’的教育,让乡土成为成长的养分而非束缚,师生共同在家乡找到未来。”肖诗坚说。而广元市利州区利用AI助手拓展课程资源利用方式、赋能学校管理、促进区域教研方式转型,以AI改变乡村学校资源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

活动期间,与会者走进彭州市天府路小学、隆丰小学、隆丰中学和敖平雅居乐小学,并分两组围绕“农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两个主题开设分论坛,深入研讨乡村温馨学校建设路径。

“天府路小学的教师发展‘三人行共同体’、隆丰小学的川剧、隆丰中学的红色主题场馆建设、敖平雅居乐小学的‘非遗风筝文化’,让我看到同样是小规模学校,但彭州市做到一校一特色,这样的场景令人震撼!”仪陇县文星镇小学校教师代旭观摩后感触颇深,“有那么多人默默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改变,让我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

“要在环境布置、师生相处、课程呈现、资源利用、文化构建上下功夫,以此推动乡村学校更温馨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四川省教科院院长廖德斌说。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他们的坚守、事迹应该被更多人看见。活动期间来自宜宾、仪陇、美姑、彭州的四位教师在“我的农村教育故事”环节进行了分享。据悉,四川省第二届“我的农村教育故事”优秀教育叙事征文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举办,共收到征文1601篇,经过专家组评审评选出优秀教育叙事征文956篇。活动现场为12所乡村温馨学校代表赠送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编著的《守望乡村教育》。

乡村学校不是“基础教育的底部”,而应成为最具人文性和整体性教育的土壤。四川省教科院副院长焦蒲介绍,经过6年持续的成果推广,乡村温馨学校建设“坚守童年立场、坚持生命维度、回归教育本质”的育人价值不断彰显,下一步将从项目支持向机制保障、从校本独行向区域协同、从效率竞争向共生发展、从情怀驱动向智能赋能、从目标导向向过程生成五个维度转变,让乡村学校的路更宽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