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辉 谢雨欣
夏日的长沙风帆广场,湘江水波潋滟,被誉为“长沙小海滩”的沿江石阶上,却冒出了一排排蓝色座椅,市民需扫码支付8元才能落座。这片公共空间在自发经营的冲击下,悄然变成了“收费专区”。
公共空间姓“公”不姓“私”。城市滨水区域属于向社会公众开放、供公共使用的场所。这些收费座椅未经审批、私设价格标识、占据观景区牟利,遭到市民吐槽。开福区城管部门定性其“违法经营”并立即整治,正是维护公共空间公益属性的必要之举。
然而,现象背后暗含深层需求。市民对亲水休闲空间存在旺盛需求,当公共供给无法匹配市民需求,市场力量便会自发填补空白——8元一把的椅子,恰是这种供需落差的具象化表达。然而“一刀切”取缔易,长效治理难。从城市治理现代化视角看,“堵”与“疏”需双轨并行。一方面,必须坚守公共空间非商品化的底线,严查强占、污染等行为;另一方面,可借鉴“便民摊点”管理模式,在特定区域、时段引入规范服务。例如划定临时服务区,对经营者资质、服务标准、卫生责任予以规范,既满足市民歇脚需求,又避免空间侵占乱象。
湘江碧波映照星城风韵,公共空间治理的答卷却不仅关乎一椅一凳。从“收费椅”现象破题,需要执法刚性取缔违法经营,更需治理智慧疏导市民需求——在公益属性与多元服务的平衡中,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体面地拥抱这片江风。这既是对城市温度的量度,更是对现代治理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