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新生的大澳渔村。
大澳渔村明清古街入口。
大澳碉楼遗迹。
大澳渔村风情。
大澳渔村标志性雕塑。
■编者按
城市如人,有其独特的性格与气质。读懂阳东,首先要从读懂阳东的文化开始。阳东因地处阳江之东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南濒南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共同勾勒出它既古老又年轻的面容。
新旧之间,文明在孕育历史的同时,也在雕刻大地,留下了一批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这里不仅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有近代红色革命的故居与旧址。宋代以降,周敦颐、徐文长、汤显祖、屈大均、许地山等大家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足迹。
千百年来,海丝文化、高凉文化、漠阳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孕育出其开放与浪漫、包容与并蓄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
即日起,《南方日报·阳东视窗》推出《阳东印记》专栏,循着文化的脉络,探寻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如何共生共荣,记录她在时代浪潮中既守护根脉又勇敢蝶变的印记。
本文参考文献:
《苍梧总督军门志》,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广东舆地全图·新宁县图》,
岭南出版社出版;
《阳江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广东海防汇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阳江市区出发,沿西部沿海高速转G228国道,再行驶约十五公里,便抵达东平镇大澳渔村。这个渔家文化浓郁的古村落,沿街海味店飘着鱼干与虾酱的香气,港口停泊着归来的渔船,渔民边唱咸水歌边修补渔网,咸腥的海风仿佛将人带入大海之中。
这里曾是著名古渔港,商船云集,商务在阳江县仅次于闸坡与东平。近代一度衰落,但近二十余年在政府扶持下,大澳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机,成为著名旅游胜地、中国古村落和国家AAAA级景区。大澳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实现华丽蝶变?
●陈步上 黄林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地位显赫 曾是新宁县重要政治中心
大澳港及村落设立时间未见明确记载,但至少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已有“大澳”地名。1579年重修的《苍梧总督军门志》舆图中清晰标注“大澳”,其范围似较今更广,包括外海一岛,注“大澳浅窄,暂泊兵船”,位置似位于今江门台山市河流出海口。
历史上大澳长期属广州府新宁县(今台山市)管辖。新宁县设于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宁县志》虽无“大澳”记载,但疆域图显示其应属海晏都。
清初大澳已有军队驻防。康熙年间南澳总兵陈良弼《水师辑要》所绘《粤东海图》标注“大澳汛”。“汛”为清绿营兵编制,兼军队与治安职能,说明当时大澳已有相当规模流动或常住人口。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十五年(1686年),《新宁县志》未载“大澳汛”,据此推测,大澳汛设于1686年至1722年间。
乾隆年间大澳地位提升,三十一年(1766年)成为县丞常驻地。县丞地位仅次于县令,其驻地相当于县级政治副中心。最初县丞署为“行署”,仅部分时间办公,建“行署”11年后建“正署”,县丞方常驻大澳。
道光《新宁县志》记载了这一变化详细经过:县丞原驻五堡,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撤后新设,驻那骨堡,并于大澳建行署,每年七八月渔船出海时县丞至此“镇扶”,二三月渔船返回时亦来办公。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署“核准移驻大澳”。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舆地全图·新宁县图》仍标注“大澳县丞”。光绪年间虽志图记载略有出入,但大澳作为政治副中心持续百余年。
民国时期,大澳逐步划归阳江。1918年,因与阳江交通便利,警权划归阳江县,后续保甲、赋税等政务亦归阳江办理。1925年《阳江志》已将大澳划入阳江县。但归属争端未止,1942年台山人士曾试图争回警权,两县纠纷直至1946年1月12日广东省政府决议,大澳正式划归阳江县。
开放包容 四海迁入筑就疍家文化古村落
大澳有人居住至少可溯至明代。广东省文物局编著的《广东文化遗产》收录“大澳渔港遗址”,明确为明代文物,有渔港必有渔船停泊及人居活动。
乾隆初年大澳已人口稠密、繁华富庶。清道光《阳江县志》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因“新宁县大澳地方屡岁失事,互诿不决”,新宁、阳江、新会三方勘定海界,以葛洲山中线为界,东属新宁,西属阳江。葛洲为大澳与东平港间小岛。
事故频发主因或是船只众多、渔民争利致矛盾冲突,亦或因富庶招致抢劫,而两县界责不清加剧纷争。或正因为此,十一年后县丞行署、正署相继设立,以高级官员坐镇维持秩序。
定居于此的居民以疍民为主。疍民为岭南古越族后裔,历史上不断融入陆上人群,形成水上生活独特群体。
不过,大澳是移民集合地。清朝大规模移民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禁海令取消后,各地疍民渐次迁入。据原村支书杨何生叙述,村中黄、梁二姓久居,杨、蔡、林等多姓为民国迁入,充分体现了疍民包容性。
古代至近代疍民人数无统计。民国《阳江志》载“今蜑户六澳俱有”,闸坡澳最多,“六澳”包括大澳(后东平)、北津等,“蜑户”即疍民。今大澳渔村有1100余人,其中世居约700人,2006年后迁入400人。
疍民传统以渔、运、贩为生,船上生活、婚嫁、居住。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施上岸工程,建瓦房楼房,疍民方结束浮家历史。
疍民文化是阳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疍民善歌,“咸水歌”为婚嫁习俗核心。原渔业队歌手陈昌庆创新渔歌,获“渔歌之王”称号。疍民拜祖先、观音、妈祖,村中有观音庙,东平有天后宫。其手巧善造船,木制罟棚船集生活、居住、作业于一体,民居亦继承此结构。
如今,造船技术也以另外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在大澳渔村的南面海岸,有一家造船厂,建造的是铁船,还有游轮,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亮丽风景。
海贸繁盛 商渔聚集的历史见证
走进大澳渔村,在一排灰白色调的渔家民居中间,一座鹅黄屋顶的小洋楼显得格外醒目,这座商会大楼见证了大澳往昔的繁盛。
大澳商会成立于1923年,司徒少松任首任会长,1931年集资建商会大楼,用作办公。商户多,方能成立商会。民国《阳江志》记载:“大澳市有商店数十间,邑人居十之九”,商务仅次于闸坡、东平。比起城市,大澳商店数量似乎不多,但去过这里的人一定很有感触:地势以山为主,唯港口有平地,今1100余户籍人口已无建新楼余地。
大澳商业或在乾隆初已有一定规模,县丞驻此督导渔船、管理地方。清晚期已繁盛,道光《广东海防汇览》称大澳等港为“商渔疍船繁集之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阳江60余圩场,大澳墟为4个“天天开市”中之一。民间有“十三行尾”美誉,咸水歌“大澳赚钱大澳花,到了东平无归家”唱出昔日繁华。
商会大楼旁建有三层银库,墙体坚厚,每层设射击孔,可御盗贼。正门“清晏”匾额为司徒少松所题,寓“海晏河清”之愿。
商会旧址内存一碑石,风雨侵蚀字迹模糊。2022年拓文分析,该碑立于光绪八年(1882年),记水源归属争端及官府判决。
大澳繁盛或与其海上交通位置有关。民国《阳江志》言,大澳是阳江“航行省城香港必经之路”。
解放战争时期,大澳商务仍活跃:1949年春,中共地下工作者争取会长陈文元支持,通过商会代征税,为部队提供给养。商会大楼成为恩阳台独立大队武工队秘密联络站与征税点。
海防要塞 守护海上交通线
明清时,大澳为海防要地。明中前叶,广东海防分三路,大澳属中路“西大门”;明中期,广东设六大水寨,大澳海面属北津水寨“东大门”,大澳港可用作兵船临时停靠点。《苍梧总督军门志》舆图显示沿海设多处烽火台。
清初海防严密:康熙元年(1662年)为困台湾郑氏实施海禁,沿海居民内迁50里,大澳亦受影响。1683年台湾平定后开海禁,但防务不弛,设大澳汛驻兵巡逻,后右哨千总署驻此。右哨辖百人,由千总或守备统领。
乾隆九年(1744年)勘定海界后,管理更趋明晰。清末进一步理顺机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商人以地方不靖禀准厅丞与东平澳联防;宣统元年(1909年)设大澳局加强防守。
清廷于此筑炮台加强防务。道光《新宁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总督觉罗长麟建大观音山石碉楼,内设四炮,外筑炮台置三炮;嘉庆三年(1798年)增兵房三间、望楼一座。1811年起驻重兵,碉楼配官兵32名。澳咀山亦建炮台,与观音山一道,被民国《阳江志》评价为“夹峙南北两岸”。至20世纪20年代,炮台碉楼尽废。
如今,已无法窥见两座炮台的全貌,但炮台遗址仍在,依然能想象出它们威风凛凛地屹立在海湾两侧高地,守护大澳安宁的情景。
大澳新生 文化自信引领焕发新活力
炮台废弃,伴随着古村衰落。所谓兴也港口、衰也港口,民国《阳江志》叹“惜西南方无甚屏蔽,不足避风”。
光绪年间大海潮夜袭大澳,船只尽毁,滩上尸横遍野,后人收殓建“万人坟”。加之港浅避风差,船只逐渐停靠到距离大澳不远、避风条件好的东平港。
大澳的衰落也应与民国战乱有关。根据阳江文化学者谢明研究,1938年至1944年,日本多次派遣军舰、飞机袭击和轰炸旧东平港及附近海域,死伤数百,焚屋甚多,日军还曾登陆大澳。
1975年,沿葛洲岛筑防波堤,经20年建设,东平港成全国知名渔港,可为数千艘渔船提供停泊、避风、补给等服务。故民间有“先有大澳,后有东平”之说。今东平港大型渔船密集,大澳仅泊零星小船。
岁月流转,尽管港口辉煌不再,但21世纪以来,大澳古村正重焕生机。特色疍家文化、历史资源成为崛起密码,古建、老街、港址、民宅、风俗、服饰乃至日常用具,皆成宝贵财富。
这次崛起,始于2001年。当时,阳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将大澳建成原生态渔村,坚持老建筑“修旧如旧”,建全国首家渔民民俗风情馆,融入疍家文化元素。得益于开阳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路网,使游客往来便捷,从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驾车20分钟即达。
如今大澳村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融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于一体。村民经营特产、海货、虾酱、疍家竹器等;老人也能编制传统竹篮售卖给游客增收;许多民居改民宿受欢迎;外出村民出租老房用于餐饮住宿……
近几年,阳东区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其中持续发掘大澳渔村文化内涵,修缮村内古建筑、升级渔家民宿风情馆、增建太空舱,让古老村落在新时代中持续焕发新活力。